第 11 课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嘉祐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和忤逆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古代散文的发展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清代散文。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属于历史散文范畴,如《左传》等。两汉散文: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除子、史专著外,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构造形象的方式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明代散文:先有前后七子以古拟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更注重“义理”的表现。而且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 13 类,分别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但面对挫折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本文旨在赞扬亭主张梦得的胸怀和情操,抒发不遇处境下的士节浩气。不过,本篇不是以叙事见人,直接阐明亭主的思想情趣,而是以景见情,从观感引出议论。它记事简要,点明亭主遭遇贬谪、筑亭观胜,以及苏轼为亭取名即止。他的文章就作在观胜和“快哉”上,大致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议论,而以记事说明背景,将古迹作为陪衬。1.读准字音(1)开阖(hé) (2)倏忽(shū)(3)东西一舍(shè)(4)皆可指数(shǔ)(5)睥睨(pìnì)(6)会计之余功(kuài)(7)北合汉、沔(miǎn)(8)谪居齐安(zhé)(9)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