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课时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经济改革的必要性、结果及失败的原因;把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结果及失败的原因;理清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形势及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和影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赫鲁晓夫改革;比较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的异同;掌握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及对中国改革的警示。2.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学习的重点是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学习的难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针对本课内容较多的情况,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逐步提高自己的解题技能。比较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1.在一则笑话里,苏联是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都枪决了;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其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由此导入新课。2.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改革的弊端,进而得出启示、教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1)农业:① 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② 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改革内容(1)农业(改革重点):取消农产品的③ 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方面:废弃④ 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改革的结果: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改革内容:(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