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课 西学东渐【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潮的变化历程 难点:如何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概念阐释: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一般特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②鸦片战争期间直到五四运动前后。【自主梳理】一、开眼看世界1. 背景: ⑴ 鸦片战争后, 对中国的冲击日益的加剧。 ⑵中国与 的联系也相应扩大。⑶目的:为了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冲破 ,以新的眼光重审世界。2.代表人物:⑴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 。① 设立 ② 组织人员编译《 》、《 》。⑵ 魏源:①编写《 》 ② 提出“ ”的主张。3.影响:⑴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研究与介绍世界知识在知识界中蔚然成风,“ ”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⑵ 从此,为抵御侵略、谋求 而探究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二、 “体用之争”(注意其含义) 1.背景:⑴ 19 世纪 60-70 年代,西学在较为广泛的层面传输进来,对中国以 为核心的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⑵ 中国传统文化之体,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成为摆在人们面前严峻课题。2.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⑴ 洋务派的主张:“ ”最早表达者是 。⑵ 顽固派的主张: 。⑶ 论战的表现;在同文馆增设 , 、 、 、派遣留学生等问题上,顽固派与洋务派之间都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3.评价体用之争(1)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 的层面。(2)冲击了传统的“ ”的保守观念,为 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难点阐释:所谓中学指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立国之本,“西学为用”主要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作为巩固根本的手段,其实质是在不触动清王朝君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朝统治的目的。【合作探究一】1、比较洋务派与顽固派主张的异同。4.早期维新派:⑴代表人物: ⑵ 思想主张 政治上:改良 ,实行 ;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