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节选)诗海拾贝小 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解读 这是一首典型的、寓意深刻的托物讽喻诗。一、二句,极其生动地刻画出了松树小时的特性以及它在不被关注的环境中渐渐成长的过程。它刚刚出土时,被周边的杂草深深地掩盖着,尽管不被人识,它依然表现出了特异的品格,长着一个“刺头”。一个“刺”字,就把它的不同凡俗的特质鲜活地表现了出来:自强不息、不畏困苦、奋发向上。经过它自己不懈的努力、顽强的拼搏,“而今渐觉出蓬蒿”。慢慢的它已经崭露头角,比那些不能成大器的“蓬蒿”要高出一筹。三、四句的议论,既是一种讽刺和鞭笞,也是一种感慨和愿望。它讽刺的是社会对小人物的成长缺乏关注与培养,为什么总是在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后才能被人发觉与接纳?为什么不能有伯乐在它们弱小的时候便将其挖掘出来呢?这首诗也是作者借“小松”来哀叹自己。林燿德(1962-1996),本名林耀德,生于台北市城中区,原籍福建厦门,先祖侨居于缅甸仰光市。1977 年开始创作生涯,次年发表诗歌和散文作品。著有诗歌、散文、长短篇小说等各类创作三十余种,编有选集《台湾新世代诗人大系》等四十余种,各项作品获国家文艺奖、梁实秋文学奖首奖、时报文学奖首奖等三十余项。作者早年受到天主教的影响,因此他的作品多有宗教方面的思想反映。佛教以安详、沉静的姿态对待苦难,基督教否认人的自觉,强调救赎的意义;伊斯兰教训导人们保持顽强、忍耐,即使是苦难重重的打击,也无法摧毁人们的精神和品质。《树》就是一篇这样的文章,在作者看来,树与信仰、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菩提树似乎天生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 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 7 天 7 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圣诞节是基督教徒庆祝其信仰的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日。圣诞节的庆祝与基督教同时产生,被推测始于公元 1 世纪。教会开始并无圣诞节,约在耶稣升天后百余年内才有。直到公元 440年,才由罗马教廷定 12 月 25 日为圣诞节。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教徒均以 12 月 25 日为圣诞节。19 世纪,随着圣诞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