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新课标)2014-2015 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第三单元 都江堰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都江堰诗海拾贝长 城朱庆馀秦帝防胡虏,关心倍可嗟。一人如有德,四海尽为家。往事乾坤在,荒基草木遮。至今徒者骨,犹自哭风沙。解读 我们视为骄傲的长城,在朱庆馀的笔下却另有一番意味。防胡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怎么防,用什么来防。诗人认为作为一国之君如果能有“德”,那么百姓就会归附,就会拥护,这就是攻不破的真正的长城!在此,诗人又以铁的事实否定了秦帝的做法:一是草木丛生,荒凉颓败的长城昭示着这一做法的荒谬;二是徒者白骨,千百年来一直在哭诉着秦帝的暴行。余秋雨,1946 年生,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浙江余姚人。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借我一生》《秋雨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 256 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选、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余秋雨的散文叙述风格宏大。这种叙述风格包括:宽泛的题材(文学的、艺术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厚的内容(知识的、文化的、审美的、学术的),精巧的结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现代性批判+文化感伤)和一种贵族气质(自信、理性、从容、智慧)。它以游记的方式,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进行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李冰和都江堰李冰,战国时期的水利专家。约公元前 256 年到公元前 251 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为著名,两千二百多年来在川西平原效益卓1著。都江堰水利工程因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科学内涵,在 2000 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24 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司马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