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古代诗歌,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感受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在备考中,要多多积累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诗歌,培养语感,树立题型意识,系统梳理诗歌考查角度,强化规范作答意识。考查角度一:形象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我”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要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来表现主观感情,这些加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就是景物形象。它是含有“意”的形象,也叫“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几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深刻地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典题探究1.人物形象【典题】(2012·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解题思路:此题分析“人物形象”。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参考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2.景物形象【典题】(2012·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解题思路:此题分析“景物形象”。“怎样的景色”,需要抓住原诗中的“雨”“江乡”“叶”等意象具体解说,“氛围”要抓住“萧萧”并联系后文加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