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节选)问题导学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2.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则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人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3.本文写于两千多年前,它所阐述的学习观现在还有价值吗?自主探究“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现在我们也讲究终身学习,你是怎样看待荀子这一观点的呢?文法导析1.比喻论证。本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为了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譸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2.运用对举。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相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或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从行文方式看,有许多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如文章开头,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从不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获得对问题的鲜明认识。如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作对比,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