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导入新课]之一:导入语例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预示着奴隶社会的终结和封建社会的到来。如果说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根本动力的话,那么各诸侯国的改革和变法运动,则是封建制度确立的具体途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春秋战国时期从经济基础到政治上层建筑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之二:问题式导入[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师提问]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了呢?[学生回答]生产力的发展。[教师提问]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呢?[学生回答]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教师过渡]很好。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对整个社会经济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上层建筑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变化发生的经过。[板书]四、封建生产方式的出现[教师提问]我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什么?[学生回答]井田制。[教师讲述]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趋势日趋发展。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土地所有权归周天子。此时,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贵族之间对土地的赠送、赔偿、交换、抵押之事迅速增多。这种土地转让,已不再报告天子。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原则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新的原则是“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这表明井田制开始瓦解。[板书] 1.从公田到私田[教师讲述]要准确地认识井田制的瓦解,就必须知道公田和私田之分。[教师讲述]在井田制这种土地制度下,土地划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就是周天子和各级贵族所掌握的土地,庶人在公田上劳作,其产品全部归周天子和各级贵族所有。贵族们提供给庶人耕种的小块土地称为私田,其收获归庶人私有。关于公田和私田的情况,孟子曾有这样的说法:“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春秋战国时期私田的大量出现直接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因为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