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一、甲骨文一般是指商周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用作占卜的文字。主要是商代的文字。它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体系。发现商代甲骨文的地点主要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殷墟),西周早期的甲骨文主要在陕西岐山凤雏村发现,但数量较少。目前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出土于西安郊区,距今有 4000 多年,仅是很少的几片。甲骨中的龟甲,大多用龟腹甲,因腹甲较背甲柔软,容易用刀刻字。骨多的是牛的肩胛骨,也有极少数其他动物的骨头和个别人的头盖骨。甲骨上面的文字,一般是用铜刀刻写的,也有少数用“毛笔”写的。古代称刻为“契”,称书写为书,因此甲骨文也被称为“殷墟书契”。甲骨在使用前要经过多次加工整治,如锯开,刮削平整,在背面钻孔凿眼。占卜时,先用火在背面的钻孔上烧灼,火烧后,在正面就出现裂纹,称“卜兆”。甲骨上面的文字内容大多是根据卜兆所示吉凶祸福的简单记事,这就是“卜辞”。内容涉及征伐、祭祀、狩猎、天象、农业、疾病等方面。卜辞的修辞格式很简单,许多辞句是“某日(干支字记日)占卜,某人问某事吉或不吉”等。有时记录占卜的效验,个别有专记事而不占卜的。甲骨文在字形变化上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象形字的图形繁简不定,笔画可多可少;字形方向左右不定;直行书写第二行时,或向左提行或向右提行等。但甲骨文毕竟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从字体结构看,除了象形字外,还有形声字和假借字。目前,已发现的商代甲骨文大约在 15 万片以上。这些甲骨一般都是破碎的,只有极少部分是完整的。已经整理出来的甲骨文单字,除去重复的和异体的,约有 4500 个左右,其中能够准确认识的仅有1000 多字,这些大多数是比较常用的字。此外,不能确认的约 3500 字,大多数是人名、地名等专用名字。——《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二、金文金文也称“钟鼎文”,即指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现已发现带铭文的铜器 4000多件,金文单字 3500 个左右。内容多记奴隶主贵族祭典、征伐、赐命、契约等,涉及到礼仪、制度、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商代的金文是在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上才出现的,其字体和甲骨文相近。较早的铭文只有很少的几个字,大都是古代氏族的族徽、人名等,如妇好之类。商代末年始有较长的铭文,最长有三四十字,内容大体是因受赏而为父辈做器的。如安阳后岗祭祀坑出土的戍嗣子鼎有铭文 30 字,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商代青铜器中铭文最长者。西周早期出现长篇铭文,如成王时代的《令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