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一、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结构】 具备帝国主义特征条件 各种矛盾的集合点 一战造成的有利形势 领导机关二月革 性质结果 经过 十月革命 《四月提纲》 七月流血事件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意义 特点 背景 内容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 实质 评价 方针 工业化 重点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实行 方针农业集体化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实行 背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特征 评价【重点难点】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从客观历史条件来上来说,俄国已具有帝国主义的特征。一战前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已在 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这就使俄国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其次,俄国资本 主义发展的落后性使其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20世纪初,俄国已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但俄国的垄断资本既要依靠沙皇政府求得发展,又要受到奴隶制的制约,对外国资本的依 赖性很大。而沙皇专制制度在经济上依赖垄断资本,为满足垄断资本追求高额利润的需要, 只能采用军事手段推行对外扩张和瓜分世界的政策。这一切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 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最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 各种矛盾迅速激化,为俄国革命造成了有利的国内外形势。战争使俄国损失惨重,经济崩溃 ,人民革命情绪高涨,斗争矛头都指向了沙皇专制统治,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厮杀,使俄国 革命出现了难得的革命时机。 从主观方面讲,俄国无产阶级深受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又相对集中,有很 强的战斗力和革命性。加上广大的农民作为同盟军,便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力量。列宁领导的 布尔什维克党已走向成熟,给予革命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执行了正确的斗争方针和策略,为 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2、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十月革命后,俄国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英、法、美、日等国企图扼杀苏 维埃政权,派军队支持白军,进行武装干涉,苏俄面临内忧外患。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了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 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的敌人,捍卫苏维埃政权提供了保障。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中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布尔什维克党试图由此直接 过渡到社会主义,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