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改后的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初探泉州市教科所数学组 我市今年秋季己经实施了高中数学新课程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的收获,同时也遇刭不少困难。其中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后的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下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并与同行交流。 在数学教学衔接研讨活动中,部分高中老师对初中课改不甚了解,认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知识内容的删减,影响到高中数学教材的教学与高考,因此忧心忡忡,甚至认为初中课改一无是处,我们认为这些老师的看法是错误的。课改实验出现的问题只能在今后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解决,况且有关初、高中的教学衔接问题,也不是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才出现的。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时,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删除了"指数和对数",便给当时高一学生的函数学习造成较大的困难,许多高中老师都先给学生补上初中教材删减的有关知识,然后再教新课;而初中课改前的《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删除了"一元二次不等式"、"正、余弦定理"等内容,降低了"二次函数"等知识的难度,更给当时高中的代数、立体几何、平面三角教学带来障碍。由此可见,高中老师要面对现实,认真学习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的两本《数学课程标淮》,分析参加课改的初中学生有何特点,要做那些补缺补漏工作,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等等,才能较好地解决义教课改实验后的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 泉州市参加课改实验的初中学生已毕业了两届,一部分学生离开学校进入了社会,另一部分学生升入高中阶段继续学习。对参加课改与没参加课改两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状况,许多高中老师做了认真的分析,有的学校还做了相关内容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以下根椐初中数学课改的具体情况与高中教师的研讨意见,就初中课改毕业生的"数学能力特点"与课改后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脱节的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衔接及对策"等问题作具体阐述。 一. 初中课改毕业生数学能力特点 1、 优点: (1)应用能力较强。初中新课标、新教材十分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很多知识都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中。根椐义务教育《数学课标》要求,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来进行有效教学,对方程、函数等方面的应用都比非课改的初中旧大纲、旧教材有所加强,尤其是不等式的实际应用在旧大纲不作要求,而在初中课改新教材中却是强调的内容。高中《数学课程标淮》指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