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游褒禅山记学习目标1、掌握“极”、“卒”、“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学习难点1、学习作者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所表现的积极的人生态度。2、学习借鉴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及文章一、二两段的阅读;第二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完成文章三、四、五段的阅读及对全文主旨和写作特点的把握。第一课时学习小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全文,读出节奏、语气。2、整体感知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初步感知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3、结合注解阅读课文第 1、2 两段,疏通文句,整理字词,理解内容。学习重点诵读课文,掌握重要词语的读音、含义,培养文言语感。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第 1、2 两段的内容及写法。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简介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 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 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 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