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所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总目标是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明确提出,数学学科应“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那么如何关注呢?笔者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标准》的基本理念,认识到实施好《标准》应该侧重关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凸现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凸现全体学生在《标准》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让学生转变被动学习数学为主动参与学习数学,转变那种依赖或过分依赖教师的学习方法为自主学习、自我创新的学习方法,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我的做法是: 每一个学习单元当作一个学习阶段,把学生学习高中数学新知识的活动放在教师课堂教学这个阶段之前,让每位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探索研究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探索问题时,可以提倡独立思考,也可以提倡合作交流。开展这个学习活动之前,作为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即要区分这个新单元知识各知识点的主与次,缓与急,知道哪些知识点必须讲,哪些知识点无须讲,哪些知识点附带讲,哪些知识点首先讲,哪些知识点详细讲,哪些知识点以后讲,哪些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学,哪些知识点加深讲,哪些知识点要与旧知识结合讲,哪些知识点是将来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基础知识等等。例如,教学必修课程数学 1 中《集合》这一单元时,集合的表示法,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属于与不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交集、并集、补集等等的符合含义和使用方法必须重点指导。又如教学数学选修 1—1(选修 2—1)中《通用逻辑用语》这一单元时,“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理解要重点讲解,“p 是 q 的充要条件”其中有两个命题成立,一个命题是“p 是 q 的充分条件”(如果 p 成立,推出 q 一定成立),另一个命题是“p 是 q 的必要条件” (如果 q 成立,推出p 一定成立);“p 是 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也有两个命题,一个命题是“p 是 q 的充分条件”,另一个命题是“p 不是 q 的必要条件”(如果 q 成立,推不出 p 成立);“p 是 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也有两个命题,一个命题是“p 是 q 的必要条件” (如果 q 成立,推出 p 成立),另一个命题是“p不是 q 的充分条件”(如果 p 成立,推不出 q 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