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1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疏通文句,归纳本文需要掌握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 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再现作者形象,体悟作者情感。 感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教学重点: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二、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初中同学学过了陶潜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说说你对陶渊明的印象。如果说《五柳先生传》是他的人生画像、人格宣言,《桃花源记》是他的理想家园心仪的乌托邦,那么《归去来兮辞》就是他的心灵呐喊,精神散步,让我们一同伴着先生的脚步告别过去,拥抱心灵。2、文学常识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3、作者简介 《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陶潜,字元亮,一字渊明,私谥靖节。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在传统道德理想消失殆尽之际,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陶渊明 41 岁时(405 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 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欧阳修说“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而已 。可见本文的成就与地位。作者的代表作有《桃花源记》等。4、初读文本,读准字音、读出疑问、读出语气,读淸文意。说明: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 2、2 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 1、2、1、2 顿读,如“舟/遥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