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单元 第 14 课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备课笔记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影也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状态,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几十年间,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人口多,国家底子薄,加之“左”的思想干扰,贫穷落后的状态仍未彻底改变。 改革开放后,全国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给精神生活带来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难点:社会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第 14 课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清初,满族统治者曾强令汉人剃发留辫,男人的发辨几乎成为近三百年时中国人的代表性装扮。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请求朝廷下令“断发易服”,认为这关系到中国与文明世界的融合,他说:“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在改良社会风俗上,维新派大胆冲破清朝禁忌,走在时代的前面。【原因:主张改革,救亡图存】板书设计: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表现和意义变化原因衣:洋布 洋装 中山装食:西餐住:欧式洋房俗: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鸦战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变化原因表现和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衣:多彩多样食: 1987 年 :菜篮子工程住: 1995 年 安居工程俗:休闲娱乐多样化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阅读课文,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哪几个方面的变化?【衣食住俗】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840 鸦战-1949 新中国建立】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吃满汉美食,住深宅大院;平民百姓则粗食布衣,住普通民居。当时,无论服饰是否华丽,都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无论食物是否精美,都为各地自产之物。服装演变:演变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