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单元 第 21 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2右图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一次陪同外宾参观的过程中,赫鲁晓夫手持玉米,正在兴高采烈地向外宾介绍他的玉米种植计划。玉米是赫鲁晓夫的最爱,他认为,通过大规模种植玉米,发展畜牧业,就能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但是,他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违背了自然规律。在气候十分寒冷的苏联北部地区种植玉米,其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曾是粮食出口国,但这时的苏联却存在粮食短缺问题;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仅及其他欧洲国家平均产量的约三分之一;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53 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历史纵横 1956 年 2 月,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在大会闭幕后的一次会议上做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1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哪个领域入手?为什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而导入本课。自主学习: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日益显露。 1953 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 进行改革。1956 年 2 月,苏共召开 “ ” 。赫鲁晓夫在大会闭幕后的一次会议上做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份报告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赫鲁晓夫为什么要改革?材料展示:1931-1950 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 12 倍,农业只提高了 40%,1953 年全苏联人人均粮食低于1913 年,牲畜存栏数与 1913 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 1913 年增加了 20%。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了什么信息?答:1913-1950 年苏联工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粮食短缺等。所以改革目的在于摆脱困境。 导致苏联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症结是什么?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