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备课资源战后初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实行程度不同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表现是:1.实行部分国有化。对一些投资大、见效慢、利润低的基础性行业,实行国家投资,建立国营企业。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重要方式。2.制定各种经济计划来规范市场活动,加强宏观调节。计划侧重于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性,而非指令性。3.政府通过财政、货币金融政策以及税收政策,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国家经济加强干预。4.建立“福利国家”或其他社会保障系统,提供全面然而是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战后社会福利制度在西方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最终形成并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如失业救济、老年退休金、医疗补助、劳动保护、残废津贴、儿童福利等,实行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整套社会福利制度。到 20 世纪 80 年代,福利开支一般已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1/5 以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宏观调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但也带来了信用膨胀、通货膨胀、严重财政赤字和降低了劳动制度的灵活性等问题,凯恩斯主义逐渐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经济严重的“滞胀”局面,英美等国家转而采纳现代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理论,主要改革措施是:1.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重新私有化。2.减少社会福利项目,推行社会福利多元化、私人化和市场化。实行有利于富人和企业的税制改革以刺激投资;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制定严厉的工会法,打击工会活动等。这些措施对抑制通货膨胀和增强市场活力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但是社会失业增加了,社会贫富差距急速扩大。3.推行以股权分散为特征的“人民资本主义”。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盛行股份化、股权分散的做法。垄断资本家印发小额股票,鼓励职工购买本公司的股票或把股票直接以奖金的形式发给职工。这样社会上持股的人就急剧增加。如美国,1982 年直接或间接持股人数达 13300 万人,约占全国总人数的 60%。二战后,随着企业生产与经营的日益复杂化,一场要求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经营者革命”终于完成。所谓“经营者革命”,其核心内容是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由支薪经理取代所有者掌握企业财产控制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居支配地位。“经营者革命”,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促进了社会上“新中间阶层”的增加。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