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周第四天请在阅读课文《师说》全文以及文下注释的基础上,继续阅读下面的材料:1.字音ài 方兴未艾 ào 拗口 bì 复辟、辟邪艾 拗 niù 执拗 辟 yì 自怨自艾 ǎo 拗断 pì 另辟蹊径、辟谣 bì 大有裨益 bǐng 屏气凝神 dāo 唠叨、叨念裨 屏 叨 dáo 叨咕pí 偏裨、裨将 píng 屏风、荧屏 tāo 叨扰2.文言词语【实词】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动词,教授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fǒu)【虚词】耻学于师: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于 于其身也: 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乎 生乎吾前: 介词,表时间,在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不拘于时: 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固先乎吾: 介词,表比较,比3.文言句式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② 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③ 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④ 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例: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⑤ 陈述句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⑥“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⑦“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⑧“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4.名句名段①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 卫风 淇奥》)②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小雅 鹤鸣》)③ 高山仰止,景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