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 1【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2、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3、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并了解其中引用的相关典故。过程与方法:1、诵读入境,欣赏诗意;2、联想比较,鉴赏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教材助读】1.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2.思考:词中有哪些对比?预习反馈:1、给下列字注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2、《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找出文中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3、理清诗词思路: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课堂探究】(学生活动:根据学习内容要求可分别设置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归纳小结等环节)学生活动 1:“看”字统领哪几句?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自主探究:“看”字统领哪几句?小组合作:这些景物在写作的时候哪些词的表现力特别强?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展示交流:学生展示自己对于景物的扩写,以及对本段写景的自己理解。归纳总结:“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中“遍”:红得广.染:红得深透.“透”:强调水的清澈.“争”:渲染了热闹气氛“击”:突出雄鹰的矫健.“翔”:比拟出游鱼的轻快自由.按远望――近观,仰视――俯察,远近互衬,动静结合,对照鲜明,由分而总,由点扩展到面,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作者之所以能写得如此美,主要是先取了典型意象,并抓住了物象特征。学生活动 2:写景诗句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系?自主探究:写景诗句让作者想到什么?有什么感慨?小组合作:上阕与下阕有什么联系?展示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归 纳总结:面对大自然和宇宙,诗人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怅字写出了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写生机勃勃的深秋景物,为下阕抒情作铺垫。末句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进行了回答。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即由那些同学少年来主沉浮。学生活动 3: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