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 1【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1) 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 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 能力目标: (1) 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 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 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 情感目标: (1) 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 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 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 重点难点】 1. 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 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 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晨读积累 踏莎行宋.吕本中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 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注释】① 阿谁: 谁,何人。 ②去年:往年。【赏析】此词写别恨,情从景生,天然浑成,两阕的末句尤为警策。吕本中这首词借梅怀人,写得迷离恍惚,含意隽永。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在本词中词人在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 :“似和不似都奇绝”。“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 。在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月下奇景,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是词人认为是“恼人”的。“恼人”即“撩人”,那么为什么会撩拨起人的心事?词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说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词人在此处设下了悬念,令人揣想。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 。”原来是去年1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怎么能不触景生情!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 ”的“恨 ”。整首词先设下重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的慰藉。二、作家作品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一生写了 300 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