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县智贤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记念刘和珍君》(第 3 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 5 第三课时【学习要点】理清第三部分的写作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一.合作探究(2)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方式持何种态度? (3)那么鲁迅先生赞成什么样的斗争方式呢?3.“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 人亦已歌,死去何 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4.理解下面文句中划横线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 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15.“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怎样理解这段话?【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8 分)《天演论》,真理的第一道台阶 (1)周树人不爱游玩,不爱交际,不爱说话,他把整个的身心都投入学习之中。他是那般亢奋,勤勉,精力充沛。 (3)他以非常浓厚的兴致,学习这些课程,尤其是地质学和矿物学。一本英国赖耶尔的《地学浅说》,就不知给了他多少惊奇和喜悦;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后,他的讲义,都用毛笔抄写得十分细致和工整,插图则用铅笔绘制,也一样的精密。 (4)凡是新课程,都得使用洋课本,这些课本对于中国的情况是无从顾及的。为此,他常常联系对比中国矿冶的实际,在《金石识别》一类的边页上写下批注,补订其中的纰漏和错误。纸上谈兵,照抄照搬,无论如何是不能令他满足的;他特别喜欢采集矿石标本,不但因为标本可以加深对矿物知识的理解,而且喜欢那嶙峋而不规则的形体本身,它们以最质朴的方式,在荒无人迹的旷野间显示自己的存在。 (5)他于物质生活无所求,穿一条夹裤,吃吃辣椒,照样过长长的冬天;而精神生活却是充实的,他的心灵,似乎长驻着一个火热的季节。每当功课作完,他便从书架上检取一部《红楼梦》,或是《西厢记》,或是别的小说杂书,徉徜于人类历史的原野和心灵的幽洞之中。那里,是自然科学所无法窥觅的又一个奇妙的世界。 (6)知识之火既然点燃起来,他就不会围着炉子取暖。比起周围的同学,他越来越热心于阅读课外的书籍。他愿意像篝火那样,在无遮的天幕 下作野性的燃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