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客观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弘扬中华传统勤劳美德勤劳是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劳动的范畴和内涵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延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创造美好生活是当下国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历史基点。勤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贯彻始终的道德倡导。人类劳动发展分为奴役劳动、谋生劳动、体面劳动、自由劳动四个阶段。对人类社会劳动的认知和热爱,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多有论及。《大戴礼记·武王践祚·“”履屡铭》中写道:慎之劳,则富。强调的是财富和劳动的关系。自古以来,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尚书·周官》中写“”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古今药石·“续自警篇》中写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意思是人们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乏衣服与食物,勤劳能够让人避“”免饥饿与寒冷。先秦儒家关注的是一种礼制,而不是使用价值层面的劳动致富,也不是精“”神价值层面的劳动快乐,是一种自然分工的伦理化,为中国古人构建了一种脱离田间生产“”“”“的劳动价值理论;后世儒家分离了劳和思两个概念。正如孟子所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荀子在《天论》中所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表达了对勤劳耕作和勤俭节约的认同。墨家是劳动者的学派,《墨子·“非命下》说: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这是中国社会福利、劳动保障思想的萌芽。墨家思想兼容并蓄,形成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必要成分,是民族振兴、国家进步的精神力量。《清仁宗味余书室全集》中写道:农夫不”勤则无食;桑妇不勤则无衣;士大夫不勤则无以保家。佛、道两家对于劳动和农业持消极态“度,法儒两家主张繁衍人口,认为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经过长期的文化大融合,儒、释、道、墨、法等多家思想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勤于劳动被看作是修齐治平的根本性的道德品质,深深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心田。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生活本身和精神意境。魏晋诗人陶渊明所作《归园田居·其三》展现出我国古代人民早起劳作,傍晚收工,期待有好收成的场景,展现出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形象。唐代诗人李绅写的《悯农》,融洽地将珍惜食物与辛勤劳动结合起来,一直影响塑造着中国人的勤俭节约的美德。唐代诗人王维的《春中田园作》的前四句展现出了古代人们愉快劳动的情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可见,劳动不仅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劳动的协作性还可以培养人的互助和团结精神。自强不息是古代劳动人民战胜困难的智慧之源。古代物质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勤劳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积极探索。到了宋明时期,科技、手工业都变得发达。宋朝时发明了天文仪等多种精密仪器,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代表了那个时代科技造船业的世界先进水平。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在各个领域: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巍峨长城、巧夺天工的都江堰、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素纱禅衣、榫卯结构、记里鼓车等等,无一不是凝聚劳动者勤劳智慧的伟大成果,尽责、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这些遗宝成为历史的烙印和华夏子孙精神的内核。(摘编自2019年6月3日《光明日报》第15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完全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劳动观念和勤劳美德。B.只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当下国人就能建立起文化自信。C“.”“”勤于劳动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性的道德品质。D.李绅写的《悯农》将珍惜食物与辛勤劳动结合,形成了中国人勤俭节约的美德。解析:选CA“项以偏概全,第一段说的是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见还有转化和发展,并非完全继承。B“”项说法过于绝对,从文中来看,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只是条件之一,并不是充分条件。D“”“”项曲解文意,文中是影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