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第十五中学高一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 学案 [学习目标]1. 认识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关注两者之间的关系。2. 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分析黄赤交角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地表产生的影响。3.运用地球运动的 原理解释时差、季节的形成原因,在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区时和日界线。三、学法点拨重、难点归纳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和特征、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判读和绘制二分二至时的太阳光照图,是本节学习的主要知识,重点是自转、公转地理意义,难点是地球公转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和公转轨道平面之间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从而产生了地球上的五个热量带。不同热量带中的不同的地理现象,是地理环境形成差异的原因。对这些现象要进行成因分析,以便更清楚地认识地理现象的产生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变化以及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1.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平面)的夹角,成为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现代值为 23°26′。黄赤交角的意义: 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范围,既南北回归线为太阳直射点的最南和最北的界线,进而形成了地球上的五个热量带。2.晨昏线(圈)(1)晨昏线的作用与判定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限为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界限为晨线。(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和极圈的关系,判断二分二至时的太阳光照图: 3. 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的周期:1 个太阳日(24 小时) (2)产生地方时差异 ① 地方时: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② 时区:国际上规定经度每隔 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 24 个时区。时区的计算:所求时区=(某地的经度+7.5°)÷15° 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 或 某地经度÷15° 所得的商四舍五入后,为该地所在的时区③ 区时: 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从零时区向东,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向西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在时间上少 24 小时;除东西十二区外,任意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