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滑县教师进修学校高一语文必修一《第 14 课 陈情表》学案(语文版) 学习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学习方法:诵读与串讲结合,突出诵读,强调质疑。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一二段的文言字词; 3、整体感知全文内容,重点学习一二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国古代有一种文体,叫作“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诸葛亮的《出师表》,文中表露的那份赤诚的忠心着实让人感动,所以,杜甫才这样来评价它:“出师一表真名世,天下谁堪伯仲间。”宋代苏轼却另有评价,他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从苏轼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知道,李密的《陈情表》和《出师表》是相提并论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陈情表》,一起来流一回泪。 二、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公元 263 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李密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当然被列为晋武帝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1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三、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1、 学生在听读中给预习时出现的疑难字正音。 2、 通过听教师范读的语气,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 (对祖母的一份深沉的孝敬之情。) 四、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① 本文是谁在陈情,向谁陈情? ② 本文主要陈的是什么情? ③ 作者为什么要陈情? ④ 作者是怎样来陈情的? 学生带问题自读课文,勾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