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的解题方法 ——泰兴市蒋华中学 徐冬成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启发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和条件。明确题目所讲的物理过程及解题所用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逐步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技巧。逐步学会灵活地利用物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的问题。”也就是说,物理解题方法的学习与训练,是实现中学物理教学任务和目的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中学物理解题中所涉及到的科学思维方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解题技巧很多。笔者进行了相关的整理。一、物理模型法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是物理知识的一种直观的表现。科学家作理论的研究,通常都要从“造模型”入手。利用抽象、理想化、简化、类比等方法,把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构成一个概念或实物的体系。即形成模型。构建模型,对于某些简单的习题并不是困难,如“小球从楼顶自由落下”,即为一个质点的自由落体模型;“带电离子垂直进入匀强磁场”,即为质点要作的匀速圆周运动模型等等。但是更多的问题中,给出的现象、状态、过程及条件并不显而易见,隐含较深,必须通过细心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后才能构建起来。一般说来构建物理模型的途径有四种:明确物理过程,构建准确的物理模型;挖掘隐含条件,构建物理模型;紧扣关键词句,构建物理模型;抓住问题本质特征,构建物理模型。二、物理等效的方法等效法是把复杂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转化为简单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来研究的一种方法。在中学物理中,合力与分力、合运动与分运动、总电阻与分电阻、平均值、有效值等等,都是根据等效概念引入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若能将此法渗透到对物理过程的分析中去,不仅仅可以使我们对物理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变得简捷,而且对灵活运用知识,促使知识、技能、能力的迁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举例说明:质量为 M、带电量为+Q 的小球,用长为 L 的绝缘线悬挂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中的 O 点,电场强度大小为 E,现把小球拉开偏角 α=50,由静止释放,求小球到达最低点的时间。在这一题中,小球的运动可以等效成单摆的模型,我们利用类比的方法,认为小球是在匀强电场和重力场的复合场中运动,所受的等效“重力”为 G`=Mg+QE,等效重力加速度为g`=g+QE/M。所以小球运动到最低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