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物理选修 3-1《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教案课 题 课 型新授课( 课时)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2、掌握恒定电场和恒定电流的形成过程。(二)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恒定电流的基础上,会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电流的大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会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电流的大小。教 学 方 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 学 手 段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活动(一)引入新课学 生 活 动教师:人类通过对静电场的研究不仅获得了许多关于电现象的知识,而且形成了若干重要的电学概念和研究方法,成为电学理论的重要基础。但是,无论在自然界还是生产和生活领域,更广泛存在着的是电荷流动所引起的效应。那么,电荷为什么会流动?电荷流动服从什么规律,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进步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过渡:这节课就来学习有关电流的知识。(板书课题: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二)进行新课教师活动:为什么雷鸣电闪时,强大的电流能使天空发出耀眼的强光,但它只能存在于一瞬间,而手电筒中的小灯泡却能持续发光?通过现象对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渡: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电源的知识学起。1.电源教师:(投影)教材图 2.1-1,(如图所示)分别带正、负电荷的 A、B 两个导体球,它们的周围存在电场。如果用一条导线R 将它们连接起来,分析 A、B 周围的电场、A、B 之间的电势差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后,A、B 两个导体球会达到什么状态?R 中出现了怎样的电流?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 A、B 周围的电场、A、B 之间的电势差的变化情况。认识到,最终 A、B 两个导体球会达到静电平衡状态。理解导线 R 中的电流只能是瞬时的。教师:(投影)教材图 2.1-2,(如图所示)提出问题:如果在 AB 之间接上一个装置 P,它能把经过 R 流到 A 的电子取走,补充给 B,使 AB 始终保持一定数量的正、负电荷,情况会怎样呢?引导学生讨论、解释可能会产生的现象。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回答,发表见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师生互动,建立起电源的概念。思考:电源 P 在把电子从 A 搬运到 B 的过程中,电子的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