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蓝山二中 2012 高二历史《第 2 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岳麓版必修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过程与方法: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重点与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讲授新课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蔚然大宗;秦朝建立以后,韩非子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更适应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并 “焚书坑儒”,结果导致儒学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急需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今天我们将探究新儒学在西汉复苏到被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即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历史过程。如何评价“焚书坑儒”?(1)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2)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3)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上的活跃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纷飞,社会经济破坏严重。面对汉初如此形势,刘邦吸取秦暴亡的教训,西汉初年统治者在治国思想上走向另一个极端。(2)措施: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教训,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如减租、免奴为庶人,士兵复员回乡授予田宅,免其赋役等。(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汉随秦制”、“萧规曹随”的历史典故)随着几十年的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