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三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了解人类和类人猿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相似性,了解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了解人类起源时的特殊的环境条件,以及从古猿到人的过渡过程中,人类的基本特征的出现;初步学会用 DNA 分子杂交方法鉴定人猿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2.思想方面: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生物体和生物界;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3.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能用语言正确表达出来,描述生物体和生命现象;学会设计实验,分析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1.人类与类人猿的亲缘关系。 2.从古猿到人的过渡。 教学难点 两足直立行走出现及其重要性。 教学用具 投影片、挂图、自制 DNA 分子杂交教具、录像带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式讲授与学生观察、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七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三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人类的起源(一)人类第一课时 引言及复习:前面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过程。 提问:大致过程? 这些生物经过长期进化,形成不同群生物,科学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两回答 五界说 略 投影:附表 1 与类人猿的亲缘关系 1.外部形态、内部结构—骨骼 说明:人与类人猿亲缘关系很近 2.对不同生物体同一种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的比较 方法:测定蛋白质中氨界、三界、四界、五界说。 提问:较好反映自然界并被多数人认可的是? 提问:五界说的内容、进化的三大阶段,真核多细胞生物的进化方向? 导言:从五界说的各种生物,又如何进化产生人类?在分类学上人类处于怎样的分类地位呢? 在初中学习了人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与同目类人猿科(如黑猩猩、猩猩、大猩星)最相似,在血型、内脏、骨骼的结构和功能上都很相似。 引导学生对三幅图进行观察分析(人与大猩猩的骨骼、三种“手”、三种骨盆) 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些相似之处说明人与观察、比较、归纳 相同点:外部形态、结构、部位相似。 不同点:归纳表2 氨基酸观察、比较 观察结果:差异最小:黑猩 投影片(或挂图)附图还可以打一些资料(如类人猿行为)辅助教学 课本 74 页表 课本上图 74 页图 7—11 可选择:基酸序列① 确定亲缘关系远近 ② 可以推算生物体在进化中分歧时间的早晚 3.比较不同生物 DNA分子差异 方法:DNA分子杂交方法——鉴定人与类人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