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祭十二郎文【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理解翻译句子。2.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初步理解课文情感。【教学重、难点】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理解翻译句子。【预习案】【文学常识】1、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后世祭吊名作如袁枚的《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2、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丧之七日( ) 不省所怙( ) 归取其孥( ) 丞相薨( ) 去吾而殁( ) 终丧而取( ) 窆不临穴(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2)如吾之衰者 (3)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4)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5)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6)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 (7)汝殁以六月二日 (8)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9)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10)其信然邪?其梦邪? (11)其能久存乎? (12)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文本研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分别写了哪些事?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二)细读课文,理清思路。11.试从作者情感和思绪发展方面把握文章脉络,概括各段内容?2.各段与段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探究案】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 2.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愤的? 【训练案】1.重点实词(1)致: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 将成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