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创建时期的蔡元培蔡元培于 1868 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1940 年病逝。蔡元培出身科举,为清光绪年间进士,以后又留学欧洲,成为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早在 1898 年戊戌变法失败时,他就毅然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1905 年,他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近代科学知识。1917 年至 1923 年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中国历史经历了轰轰烈烈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纵观五四运动前后和中共建党前夕的这段历史,蔡元培始终以一位民主主义者的身份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且他的一生也从未转向马克思主义。然而,在此期间,他却凭借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在客观上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五四运动前后,作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选用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培养出一大批勇于变革创新、敢想敢做、敢于革命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为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提供了北大这个基础雄厚的民主革命基地。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其中有蔡元培的一份功劳。整顿和改革教育,唯才是举北京大学原名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被称为老爷。他们读书志不在求学,而是为了猎取功名利禄,是一个变相的官僚衙门,时人称之为“官僚养成所”。1912 年改称北京大学后,由严复任校长。校名改了,校长换了,但校风改变却不大。昔日的腐败和官僚习气依旧延续下来,封建势力仍然占据统治地位。1917 年 1 月,蔡元培任校长后,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方针,大刀阔斧地对北大进行整顿和改革。蔡元培首先面向学生,着重改变他们科举时代的那种封建腐朽的旧观念。他强调指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他认为,衡量教员和学生优劣的标准,是依他们的学问有无和好坏而定,而不是看他们的地位高低、家庭贫富和来头大小。他还认为,办学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队伍。因此,他在用人方面,坚持唯才是举的标准,延聘学术水平高、具有真才实学的名家。在道德方面,要求教员为人师表。在蔡元培的积极努力下,北大在引进人才中取得了重大成果。北大许多青年学生在这批德才兼备、学识渊博、具有高度开拓精神的新派人物的教育培养下,思想上得到了很大的解放,他们高擎起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勇于变革创新,敢想敢做,敢于革命,在北大首先发起五四爱国运动,并推动全国各地民众,形成一股轰轰烈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