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王何必曰利》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2.分析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首尾呼应的结构; 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 1.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正反论对比的论证方法; 2.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 1.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2.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预习案】一、 素材积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 ——骆宾王 好名而立异,立异则身危。 ——林逋 利益使一些人目盲,使另一些人眼明。 ——拉罗什夫科【法】 我们的欲望,把长虹绚烂的色彩,借给了只不过是云雾的人生。——泰戈尔【印度】 当功名心认为伟大和荣誉只在于获得新的知识,而抛弃使人贪婪的不纯洁动机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幸福。 ——圣西门【法】 功名心对于伟大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可能是一种刺激,但多半是一种障碍。——斯大林【前苏联】 二、知识链接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卫灵公》)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明确:在孔子的心目中,“义”就是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义”和“利”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义以为质”,质就是质干、根基的意思。孟子对“仁”“义”的解说有新的发挥: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意思是人心应该居于“仁”,人的行为则应该以“义”为准则。也就是说,蕴涵在内心为“仁”,而发之于外则为“义”。这样,孟子把“仁”的内涵和要求简明化了。 三、课前预习 (一)学习选文第一则 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2.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3.总结:《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二)学习选文第二则 1.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2.探讨选文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3.总结: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逐利与行义的不同结果:逐利能使兄弟割袍、父子反目、君臣成仇,兄弟割袍则恩断义绝,父子反目则家将不家,君臣成仇就会国将不国;行义能使兄弟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