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讲 城市化【课标解读】本课标重在对资料的分析,此处的资料除了包括文字说明外,还包括课文中提供的插图,我认为对后者的分析更为重要。所以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读图分析法,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可以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通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读图分析,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也就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的插图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的变化示意图——曲线图,它反映的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读这类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在这节中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纵坐标虽然表示的都是“城市人口比重”,但数值不同(这点最好由学生读出来)。二是景观图,通过对这类图的分析来解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生分析】学生对城市化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因为它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所以教学要尽可能从我们生活的周边入手;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表象的、片面的,本节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去分析有关城市化的问题;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是目前中国城市化案例中所欠缺的,学生难以理解,成为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中统计图表较多,学生对统计图表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2. 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3. 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6. 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 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 3. 通过上网查阅和调查身边的农民工,了解他们进城的动力。4. 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常州市的人口数量、用地面积等调查,分析我国城市化特点。5. 要求学生周日到市区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了解一下常州市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而产生的主要问题。6. 小组讨论:给常州市政府提出建设常州市的一些合理化建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1. 通过对农民工的调查,培养学生对农民工的正确认识,建立正确的情感。2. 通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让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现状与趋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3. 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