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难点剖析内容感知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选取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须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 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 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此本文虽然主要是谈文学创作,但对我们进行文学欣赏也不无启发。难点剖析 一、疑难妙句 1.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剖析:演员改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你是没有骨气的人”为“你这没有骨气的人”,郭沫若先生认为改得恰当并且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作者认为:改得好,但不完全赞同(“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并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是炼字的好例。不同语法(句式),表达的感情不同。 这个观点是根据“‘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和“‘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归纳而来的。 2.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剖析:作者觉得这里改得不好,远不如原文。从而说明了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里是举例说理,议论文中的事例一般都有与之配合的直接表达作者观点或者间接暗含作者观点的句子。而这些表达观点的文字有的在事例之后,有的在事例之前。 3.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剖析:作者在这里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