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单元种群和群落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8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D)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③每隔10m种植一棵杨树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⑤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密度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某些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⑦C.②⑤⑥⑦D.②④⑤⑥⑦【解析】种群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内蒙古草原上的牛包括黄牛、奶牛等,所以全部的牛不是一个种群,①错误;每隔10m种植一棵杨树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③错误;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④正确;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种群密度,⑤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对种群密度具有决定作用,⑥⑦正确。综上,D项正确。2.(2016·吉林五校联考)某同学拟调查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C)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解析】调查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采用样方法调查时应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样方数量不宜太少,C项正确。3.(2015·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长沙一中联考)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不同pH的稻草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培养的起始密度为5个·mL-1,培养时间为2天,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B)pH3.04.05.06.07.08.09.010.0种群密度/(个·mL-1)00153160168172133125A.须保证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相同B.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型增长C.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K值D.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解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H值,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属于无关变量,对照实验中,无关变量需保持适宜且相同,A项正确;K值和环境条件有关,增加培养液的量,增大了草履虫的生存空间,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K值,C项正确;分析题表数据可知,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pH为3.0、4.0时,草履虫数量为0,不增长,B项错误,D项正确。4.(2015·南昌二模)检测员将1mL水样稀释10倍后,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检测每毫升蓝藻的数量;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少许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5个中格内(每个中格内含16个小格)共有蓝藻n个,则每毫升上述水样中约有蓝藻的数目是(A)A.5n×105B.5n×106C.8n×105D.8n×106【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每毫升水样中蓝藻数量=80个小方格中细胞总数/80×400×10000×稀释倍数=×400×10000×10=5n×105。5.(2015·南京调研)如图为20世纪南半球四种鲸的捕获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D)A.缟鳁鲸处于食物链末端,获得能量多,更易生存B.多年的捕鲸量数据可反映长须鲸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C.蓝鳁鲸在1928年左右的捕获量即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各种鲸的数量波动属于非周期性波动,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解析】处于食物链末端的鲸,营养级越高,获得能量越少,越不易生存,A项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故人为捕鲸量不能代表环境容纳量,也不能反映鲸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C项错误;鲸的数量变化呈非周期性波动,主要是由于人为捕捞引起的,D项正确。6.(2016·长沙长郡中学月考)如图表示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模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C)A.a曲线表示理想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B.b曲线表示有限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C.a、b曲线中,酵母菌的环境容纳量均是74D.b曲线种群数量为74时,种群增长率为0【解析】分析题图知,a曲线表示理想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呈“J”型增长,A项正确;b曲线呈“S”型增长,表示有限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