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探究性实验试题研究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探究性试题正在崭露头角,这也正是新课标的精神在高考中的具体表现,为高中的化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探究性试题具有条件的不完全性,结论的不确定性,知识的综合性等特点,学生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运用多种模式去解决问题。这类试题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以 2004 年的江苏高考化学卷中第二十题为例,试题就是从探究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产物的组成展开,考察了有关离子检验的知识,同时考察了学生设计及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这给了我们一个明显的信号。所以在备战高考的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分析探究性实验试题的特点,把握命题趋势,制订相应的复习策略。近年来,本校备课组结合高考化学实验试题中相关内容,在复习中做了大量的尝试,现总结如下,以供同行们参考,研讨。一、探究性实验题的命题趋势及题型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学认识的源泉。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往往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探究性实验试题正起源于此。它考察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和实践能力,是选拔有潜质学生的有效途径,所以近年来成为各种高考实验试题中的热点。分析各类试题,我们注意到探究性试题的各种类型,现分析如下。 1、对实验结果的探究例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索镁粉与溴水反应的机理,做了如下四组实验:(1)将镁粉投入冷水中,未见任何现象;(2)将镁粉放入溴水中,观察到只是开始时产生极少量的气泡,但溴水的颜色逐渐褪去;(3)将镁粉放入液溴中,未观察到任何明显现象;(4)向含足量镁粉的液溴中滴加几滴水,观察到溴的红棕色很快褪去。则下列关于镁与溴水的反应机理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A 镁粉只能直接与溴水中的溴反应B 水是镁粉与溴发生反应的催化剂C(2)中产生的极少量气泡是由于镁粉与水反应得到D 镁粉与溴水中的 H+发生反应,导致平衡移动使溴水褪色评析:正确答案为 B。多数学生选择了 D 答案。究其根源,主要是受到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氯水变质这一问题的影响。学生只注意到了镁与溶液中 H+的反应,而忽略了镁可以和溴反应这一事实,更没有注意到(2)中所述,“镁粉与溴水反应时,只是开始时产生极少量气泡,而溴水的颜色逐渐褪去”这一实验事实。这充分说明了学生没有深入地审题,受到了已有知识的干扰。能够举一反三固然是件好事,但用类推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正确的。2、对实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