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错误》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闺怨诗的特点以及郑愁予对古代闺怨诗的继承和发展。2、 能力目标:(1)学会抓住诗歌语言所描绘的意象,通过对课文信息的拓展,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2)结合对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挖掘诗歌主题的多义性。3、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体验和迁移拓展,体会自古以来思妇等待归人和过客不归的复杂情感,与诗歌实现真正意义上思想的交流。二、设计理念: 1、中国传统诗歌很注意选取“意象”,因为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主题都是通过“意”“象”来表现的,所以找出并品味诗歌的典型意象是诗歌学习的关键所在。但是,诗歌的意象不是单凭教师的概念说教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才能感受到,由此本课的教学设计重点之一是拓展文本内容,尝试在联系旧知和迁移新知中强化学生对诗歌传统意象的感受,从而自然而然地感悟到郑愁予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 2、自“赫尔巴特教育学”至今,人们始终把学生、教师和他们共同面对且必须处理的“第三者”──教材(主要指教科书)作为教学活动的最基本要素,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语文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这也是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品味语言,走进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因此,拓展又必须是建立在紧扣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的,以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引导学生投身感情体验,应该讲求科学的方式方法。鉴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具有“语言精炼,感情饱满”的特点,所以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各种类型的教学设问,诱引学生潜心吟咏该诗,以实现诗歌欣赏的共鸣和再创造。三、教学实录: (一) 导入 师:刚才我们在课前 2 分钟预备铃的时间听了一首歌,唱的就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听来有些缠绵哀婉,不知道那其中蕴涵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不过我们发现,歌词与原诗相比,做了一定的发挥(投影歌词),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郑愁予的原诗。 (二) 解读与探究 师:先听朗读录音,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一遍,注意诗中出现的两个人物——“我”和“你”,试着推断他们的性别。 生:“我”是男性,“你”是女性。 师:如何推断出来的呢? 生 1:诗中说“我打江南走过”,“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而且有“达达的马蹄”,可见是个漂泊在外,骑着马的男性。 生 2:至于“你”,诗中有形容她容颜的诗句“如莲花的开落”,可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