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白塔高级中学高一语文组《老王》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课文重点: 理解课文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学会善待他人。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利用网络,查找有关极“左”思潮在中国泛滥的资料,了解课文背景。一、导入: 请同学们注意看文中的这副脸部特写,你从这张脸上读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饱经沧桑、吃尽人间疾苦、凄凉、痛苦等。 (过渡)同学们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联想是丰富的,那么作者写的是这些内容吗?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课文, 看看她是怎么做的。二、作者简介:杨绛 1911 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写作背景:文章作于 1984 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四、分析课文 思考: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1. 思考:老王的生活境况怎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讨论老王之“苦”:生活艰苦 职业——蹬三轮(谋生手段) 身体——残疾 (生理缺陷,谋生苦难) 生活——塌败小屋 (居住条件) 精神凄苦 孤独、无亲 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生活和精神的双重不幸者,特别是精神上,那个时代真正同情关心甚至能够怜悯他的人很少。 (现实社会中有太多的自私、冷漠、残酷。) 2.研读老王之“善” 老王的品质:善良 朴实 送冰, 送人, 送香油、鸡蛋 3.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动? 为什么这件事最让人感动? 有这么多的邻居,老王为什么唯独送礼物给我? 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用心 爱心 专心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知恩图报。 一个生存状态已经亮起了红灯的病人,一个命运如此糟糕而不幸的人,临死前,他还不忘用最朴实最简单而对他而言又是最隆重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杨绛的感谢关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