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说章节与课题 师 说 主备人 审核人使用人 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和任务 1、 把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 重点掌握“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 3、背诵并默写《师说》全文。 重点难点建议 1、 注意课本相关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2、默写要常抓不懈。 教学资源的使用 学习过程 一、掌握“之”字的意义和用法。(25 分钟) (一)、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吾从而师之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古之圣人 (7)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0)郯子之徒 (1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二)、总结“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用作代词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 (2)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 2、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或不译。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语之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音节助词,不译。 3、用作动词,到…….去。 (三) 即时巩固。 1、 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宋何罪之有?(《公输》)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管仲列传》)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夫》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2、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