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三语文复习《师说》(第2课时)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

高三语文复习《师说》(第2课时)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_第1页
1/4
高三语文复习《师说》(第2课时)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_第2页
2/4
高三语文复习《师说》(第2课时)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_第3页
3/4
师 说章节与课题 师 说 主备人 审核人使用人 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和任务 1、 把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 重点掌握“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 3、背诵并默写《师说》全文。 重点难点建议 1、 注意课本相关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2、默写要常抓不懈。 教学资源的使用 学习过程 一、掌握“之”字的意义和用法。(25 分钟) (一)、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吾从而师之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古之圣人 (7)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0)郯子之徒 (1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二)、总结“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用作代词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 (2)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 2、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或不译。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语之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音节助词,不译。 3、用作动词,到…….去。 (三) 即时巩固。 1、 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宋何罪之有?(《公输》)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管仲列传》)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夫》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2、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三语文复习《师说》(第2课时)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