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化学 氧气的发现史素材

高中化学 氧气的发现史素材_第1页
1/4
高中化学 氧气的发现史素材_第2页
2/4
高中化学 氧气的发现史素材_第3页
3/4
氧气的发现史 “当真理碰到鼻子尖上的时候” ——氧气发现及其历史启示 氧气的发现,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曲折历程。造成这种曲折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发现者本人的主观因素所造成。因此,总结这一深刻教训,可给后人留下许多有益的历史启示。(一)发现氧气是 18 世纪的事。但人类关于氧气的研究,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据史书记载,公元 8 世纪,中国就曾经对大气进行过研究,并把大气分为阴阳两部分。到 17 世纪,罗伯特·波义耳(R.Boyle,1627—1691)通过对抽气机及燃烧的实验,发现一些奇妙、有趣的现象。在真空中,火药环只在受热的地方才燃烧,但一通入空气,立刻全部燃烧。这些燃烧现象,使波义耳得出结论:“空气有一些活性物质不是被磷的烟雾消耗掉,就是被它驯化。”这给人们以启发,那就是空气中含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气体。此后,虎克(R.Hooke,1635—1703)也做了类似的燃烧实验,并得出结论,认为空气中存在一种可以溶解可燃物体自身的东西。罗伯特·波义耳和虎克的实验,对发现氧气都是极为有益的。只要沿着这个正确的思路去寻找空气中那种具有活性的物质是什么?氧气就会很顺利地发现。但科学发现的道路是曲折的。在通往客观真理的征途上,遇到任何一点障碍,都可能使科学家犹豫不前,而大大推迟科学发现的时间。在氧气发现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燃素说”的提出。它使一些科学家步入歧途,茫然而不能自拔。“燃素说”是英国人乔治·恩斯特·史塔尔继承了约翰·约阿希姆·帕克的《地下的自然哲学》中的学说,综合了各家观点,于 1703 年较系统地阐述和发挥为完整的理论。史塔尔认为,空气中有一种可燃的油状土,即为燃素。史塔尔所说的燃素是“火质和火素而非火本身”,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体中,在燃烧时,快速逸出。燃素是金属性质、气味、颜色的根源。它是火微粒构成的火元素。按照“燃索说”的观点,一切燃烧现象,都是物体吸收和逸出燃素的过程。煅烧金属,燃素被释放出来,金属就变成了灰渣但在金属加热过程中,燃素不能自动分解,必须加进空气,将燃素吸取出来,燃烧才能实现。18 世纪初期,这种“燃素说”的理论,曾歪曲地说明了大多数化学现象。尽管是歪曲的,牵强附会的,但在当时,却能“自圆其说”,被人们普遍地接受。就这样,“燃素说”统治人们的思想将近一个世纪,把人们从研究和探讨燃烧原因、完全可能导致发现氧气的正确思路,引向歧途,致使氧气的发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曲折...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化学 氧气的发现史素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