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水溶液本节教材分析(1)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水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2)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 pH 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水的离子积相关数据的分析,加深对离子积常数的认识。(2)通过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水的电离平衡过程中 H+、OH-关系的分析,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2)教学重点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发现的学生解题的常见错误,我认为本节教材最难于理解的是水的离子积常数,最不易准确运用的也是水的离子积常数,尤其是“水的离子积不仅适用于纯水,同时也适用于其它水溶液”这一观点。(3)教学难点溶液的酸碱性和 pH 的关系(4)教学建议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学情,我力争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同时还应注意不要忽视那些个性特征很强的学生,一定要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纯水能导电吗所谓导电和不导电是没有界限的,任何物质都有电阻,只不过大小之分而已。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介质的电离性能,可自由移动的离子和电子越多,导电能力越强。 硫酸是一个强电解质,溶于水中几乎 100%电离,所以硫酸溶液含有大量在溶液可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导电能力很强。水也能导电,不过比硫酸弱的多。一般生活用水含少量的杂质,其中就有电解质,所以用电常识当中就有不可以用湿手开关电器。纯水其实也能导电,因为纯水也能微量电解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其实当电压足够高的时候,任何物质都可以成为导体。雷电现象就是由于高压云层之间的空气产生电离带,从而变成导体,电流通过时发出巨大的热量,使空气急剧升温膨胀直到爆炸,并由于高温而发出强光。导入二:人体体液的 pH 与生命的安危生物体中的物质大部分为水,这些水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溶液”——体液。人体对体液的酸碱性变化非常敏感,正常情况下,允许的 pH 波动范围很小。pH 变化太大时,生物催化剂——酶的催化作用将减弱或消失,从而影响人体的代谢功能,甚至危及生命。人体血液中 pH 超过正常范围的 0.4 个单位以上,就有生命危险了。人体几种体液和代谢产物的正常的 pH 如下表:胃液尿液唾液血液小肠液pH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