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1、对“自发和非自发过程”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是本节内容的一个关键,但是仅凭学生的自学很难真正理解“一定条件”和“外界推动力”,为了让学生理解较含糊的概念,教师先结合典型的具体事例抽象出概念。同时创设“小步距”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有序性和阶梯性,先理解“非自发过程”定义中的“外界推动力”要持续做功,接下来通过例子区别“自发过程”中的“一定条件”和“非自发过程”定义中的“外界推动力”。最后学生判断几个化学反应的自发性,掌握用“有无外界做功”判断自发过程的方法。 在已经建立的定义上结合实例,让学生从中总结出自发过程的特征,集中智慧用敏锐的目光发现规律。 最后让学生开阔思路,思考研究化学反应自发性的目的,自由发言。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2、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事实上,科学的发展的渊源之一就是猜想的假说。从“焓变”到“熵变”的过渡是利用已学新知识形成推理,形成假设。创设情境让学生对问题的条件与结论作出猜想,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的独创意识。通过实验推翻假设、从中获得新知识。这种强烈对比,波澜迭起的教学,形成了创新思维的问题情境,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从大量例子中总结出“混合是自发过程,分离、纯净是非自发过程”“混乱度有利于自发”,再从化学史的角度从数学建模和数学计算两方面介绍熵的概念,最后得出“熵增大有利于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