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他素材 鲁教版必修 2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没有氧和氮。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陆地水的化学成分在相当程度上也为生物生命活动所制约。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水体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从而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的水分状况。有些沉积岩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并且有一部分是由生物残骸堆积形成的,如煤、石油等。陆地上生物的出现还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据有关资料,自地球上有生命以来,创造的生物物质已达 4×1027 吨,相当于对流层大气质量的 1 万倍,水圈质量的 30 倍和沉积岩质量的 16 倍。显然,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已多次被生物加工。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2、天涯何必尽“洋草”从近年大量出现的事实证明,大面积引植外来草种不但不能改善生态环境,反而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本地的草种天生具有适应这里气候和土质的条件,它们的根长得又粗又长。雨季时雨水可以顺着草根的缝隙渗到较深的土层中储存起来,涵养了地下的水源;天旱时长长的草根又能从土层较深处吸到水,照样欣欣向荣。它们自生自长,基本上不需要人来护理。而引进的洋草却不行,它们的根又短又细。在原产地生存没有任何问题,但移栽到我们这里就水土不服了:发病率很高,达到 30%至 60%,不得不经常喷施农药,势必给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根子细,在沙质土上站不稳,栽种时必须把土筛细,根子短不钻土吸不到土层较深处的水,就得靠人工大量浇水来养护,耗费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对一些缺水的城市更是得不偿失。更严重的是细土层上浇了水,晒干后就会在草皮下形成板结层致使雨水下渗受阻,白白地从地面流走,久而久之将造成城市地下水位的下降,导致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这样的教训曾在一些国家出现过,如今他们正在积极地设法扭转。上个世纪 90 年代,美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组织拔掉过去人工栽种的外来草种,恢复本地野草。而我们国家到现在洋草坪风仍方兴未艾,从东北到海南,许多城市都是把大面积栽植洋草的来当作“绿化”指标提高,甚至一些古典园林里也砍了旧植被,种上了洋草坪。从生态学的角度上讲,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