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课程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大连教育学院基础教育教研部 摘自:《大连教育学院》 [摘要]:地理课改实验取得很大成绩,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实施、新评价体系重构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探讨,应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地理;课程改革;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从大连市的初中地理课程改革来看,与过去相比,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是师生关系、教学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任何改革的成功与问题都是共存的,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尤其是教育改革。在学生的人生经历中,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是他一生中不可重复的,实验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代人的成长代价。因此,对目前的课程改革应实事求是地冷静思考,站在“三个面向”的高度,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宽度来审视课改的有关问题,深刻进行反思、分析和研究,肯定主流,解决好问题和困惑,推动课程改革更加深入进行下去。 一、关于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蕴含着课程设计的“四性”,即科学性、育人性、先进性和可行性,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充分体现了地理课的人性化、生活化、乐趣化、弹性化和个性化等新特点,在总体设计上很好,但有些问题还有待于探讨。 1.在课程目标设计上,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给师生留有较大的思考空间,但在总体要求上比较抽象和笼统,而相对应的教材内容表述相对简单;对基本技能要求较高,对地理知识要求降低。内容标准只有一个,而在实验中,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却干差万别,有相当区域或学校难以实施。《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与教材体现不尽一致,如教材中的中国自然环境共 23 页之多的重要内容,而在《地理课程标准》中只列了三个说出的“了解”层次,显然《地理课程标准》过于简单笼统。对于教师而言,需要靠自己的理解去把握,似乎施展空间很大,其实是随意性太大,增加了教学评价的难度;对于学生而言,目标不具体,难以确定努力方向,尤其是对不发达地区,其实效可能会大打折扣。 2.在内容标准表述上,须进一步规范、界定和解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约出现 24 种,128 次。这些动词在汉语中的意思有多种解释,有的意义相近,有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不同,如“说出”、“说明”、“描述”、“知道”、“了解”、“懂得”、“学会”等,究竟有何区别,程度如何,难以把握。再如,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