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着,快乐着----在课堂生成中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u一、现象阐述:来高中任教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场景一:在一些小学科的课堂上经常会发生这样的场景:比如在地理课堂上,老师非常生气地冲着学生嚷到:“老师强调过多少遍地理课要带的教材和学案,你怎么还是不记得?”“你上课到底有没有在听?”训者满脸通红、怒气冲冲,被训者被迫接受,仍然“屡教不改”。 场景二:老师们正聚在一起发牢骚:师 1:开学才两星期,真的累死了,某班的学生怎么这样,上课根本就不听你讲。师 2:某班的课堂纪律太差,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不好,一个学生回答不出问题,不出两秒,下面就叽叽喳喳声、七嘴八舌起来。师 3:叫得最响的学生,被叫起来后往往什么都不会说,即使说也是吞吞吐吐。师 4:最头痛的就是你讲得累死了,他们也不听,真是没有办法啊 ……二、问题剖析上述场景一个共同的症结就在于,学生思维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实际中,而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教师喂什么,学生吃什么,这就难免喂得太多,吃不了,最后是师生都希望学会,学生却没有学会,学生整天忙于学习却不会学习。许多本该学生去思考,去发现的地理事实或规律等,老师都替学生思维了,教师总是在不遗余力地去完善教的过程,生怕漏了一个知识点。老师恨不能替学生去学、去考。于是教师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比鸡起的还早,比狗睡的还晚” ,学生在“人灌”和“机灌”中挣扎着……从事地理教学也有十几个年头了,深切地感到“要将学生从“人灌”和“机灌”中解放出来,将教师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就必须让学生去发现,去生成,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我们首先要知道学生在哪儿。当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时,我们完全可以把学生还不理解的、还不知道的知识点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而不必拘泥于教材的编排,非得将所有的知识嚼烂了,再一五一十地喂给学生。这样做只能是学生负担加重,教师负担加重,最后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教师完全可以开门见山地通过复习提出问题(因为知识间具有衔接性),让学生说说你对新知识了解有多少,让学生跃跃欲试。因为这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好机会,谁都不会轻易错过。这样在学生积极参与、激情四溢的同时,教师也已经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这个教学起点就是思维的起点,为接下来的有效教学奠定基础。例如在教授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一节中,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复习热力环流产生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