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环境污染问题教学建议一、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中国多地遭遇“霾伏”2013 年 10 月底至 11 月初,一周之内,北京市气象局连续发布了 3 次空气重污染蓝色预警、4 次黄色预警信号。在北京被“霾伏”的同时,全国各地多个城市均遭遇了雾霾来袭。监测显示,京津地区、辽宁中南部、陕西、山西、河北、山东中西部、河南大部、江苏中南部、安徽西北部和南部、浙江北部等地均有雾霾出现。二、图像导学,纲要图示,学习水体富营养化出示滇池、太湖等水体富营养化图片,纲要图示水体富营养化危害及湖泊演化为沼泽的过程。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如下图所示:湖泊演变为沼泽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参考资料一、环境问题高考命题趋势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人地关系是贯穿高中地理的主线,因此,本讲内容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讲内容主要涉及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知识。高考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探讨区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高考中本部分内容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1)以热点环境问题或生态破坏等为背景,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2)以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为突破口,结合具体案例,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等。(3)结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倡节约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考查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4)结合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等。二、环境容量、环境自净和环境污染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环境自净——环境受到污染后,通过一定的作用,逐步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环境污染——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向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和能量,超过了环境容量即环境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影响和危害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条件的一系列现象。三、河流自净作用发生的位置以及净化机理位置净化物质过程上层藻类及其他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 CO2放出 O2补充水中 O2,除去 CO2中层河水发生物理作用(混合、稀释、挥发、扩散、沉淀等);发生化学反应,使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发生变化,浓度降低底部河床底泥和微生物河床底泥吸附部分污染物;微生物通过生化过程将污染物吸收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