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中国遥感事业的发展20 世纪 30 年代——个别城市——航空摄影;20 世纪 50 年代——系统的航空摄影——主用于地形图的制图、更新——铁路、地质、林业等领域的调查、勘测、制图等;20 世纪 70 年代——遥感事业长足进步,航空摄影测绘业务化;1970 年 4 月 24 日——发射“东方红 1 号”人造卫星(卫星在经过我国领土上空时会放出东方红的音乐声),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的第 5 个能让卫星上天的国家;1975 年 11 月 26 日,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1988 年 9 月 7 日成功发射“风云 1 号”太阳同步气象卫星——极轨卫星;1997 年 6 月 10 日成功发射“风云 2 号”地球同步气象卫星——静止轨道卫星;(“风云 1 号”共有 3 颗卫星,代号 1A.1B.1C;“风云 2 号”有 2 颗,2A.2B。1999 年 5 月 10 日,FY—1C 成功发射,太阳同步轨道;2000 年 6 月 25 日 FY—2B 成功发射,地球同步轨道,静止气象卫星。天气预报的卫星云图来自于 FY—2B。目前均在轨运行,已成为世界气象业务运行星。)1978 年——发射“尖兵一号”——专用于科学考察;国防系统——军用——“尖兵”系列——传感器设置主要针对军事目标;1985 年 10 月——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国土一号”——返回式卫星——专以国土资源调查为目的;1986 年——建成遥感卫星地面站——目前可接收处理美国 Landsat、法国 SPOT、加拿大RADARSAT、日本、中国—巴西 CBERS 等卫星数据;气象卫星接收站——数十个、分布于全国各地——可接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极轨)气象卫星数据;1999 年 10 月 14 日——中国—巴西地球资源遥感卫星 CBERS-1 号 01 星成功发射,虽设计寿命为 2 年,但目前仍在轨运行;2000 年 6 月 28 日——航天清华一号微型小卫星上天;2003 年 7 月 30 日——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03.04 星研制工作已经启动,预计将于 2006 年发射 03 星,以接替届时即将达到设计寿命的 02 星;2003 年 10 月 15 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首位宇航员杨利伟顺利返回地球;2005 年 10 月——“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并返回。二、数字地球的技术基础要在电子计算机上实现数字地球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它需要诸多学科,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这其中主要包括: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宽带高速网络技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