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国纳西河流为例一、德国对莱茵河整治与开发的总体特点德国是莱茵河的主要径流国,莱茵河在德国境内通航里程 719 千米(其中包括德国—法国边境 185 千米,德国—瑞士边境 17 千米)。德国莱茵河治理与开发方略为兴利除弊、航运为先、因段制宜、多方兼顾,河流整治与流域经济开发、港口城市建设与产业布局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整治开发中从宏观规划到具体项目实施,处处体现着日耳曼民族的严谨、极致,寓高雅于质朴,融精微于粗放的传承。1871 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为加强全国经济联系,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展开了浩繁的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建设。在内河航道网建设方面,从 1895 年基尔运河通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 1938 年终运河竣工,前后历时 40 余年,天然河流基本实现渠化,基尔、吕卑克和中德三大人工运河沟通了易北河、威悉河和埃姆斯河,哈弗尔运河连接了中德运河与柏林水网,脉络遍布全德国的内河航运网已经初具规模,把各大工业区域与出海门户汉堡港连接了起来。二次大战使德国内河航道网遭到严重破坏,1270 座桥梁被炸毁 968 座,3750 艘商船被击沉河底,航道阻塞,近乎瘫痪。更严重的是,国家分裂大大削弱了原先以东西向为主轴的内河航道网功能,出海门户汉堡港离边境线仅 30 多千米,几乎全部丢失了位于东德境内的易北河流域的传统经济腹地。经过战后初期条件极其艰苦的恢复重建(如科隆莱茵河大桥修复时,工人因饥饿落水伤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开始步入内河航道网的集约化建设阶段。东西德统一后这种情况则有了进一步的改观。集约化建设有三大目标:一是实现内河航道网从原东西向为主轴到以莱茵河谷走廊为主轴的南北向易位;二是实现航道网与另一条欧洲大河多瑙河的通航,为汉堡港开拓新腹地;三是改善航道状况,提高过船能力。重点工程项目有:提高莱茵河干支全水系渠化水平,易北河支运河(南北运河)工程,美茵河—多瑙河工程等。德国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南北运河起终点 50 米落差,通过称为“欧洲之最”的升船机和船闸得以解决。经过治理建设,统一和提高了全国航道标准,使内河航道网的四大片——易北河片、中德运河片、西德运河片和莱茵河片之间的互联互通更加便捷,如莱茵河上最狭窄的航道从 112 米拓宽为 120 米,水深达 2.10 米,达到欧共体 IV 标准的航道有 480 千米,可通行 3000 吨级以上内河船舶。最重要的是改善了汉堡港与莱茵河最大的工业区鲁尔区的水陆联系。德国所有航道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