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从主要灾种了解自然灾害第一节 地质灾害【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是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发生过程以及造成危害的学习,让我们学会一些求生技能。【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其相关概念。简述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过程与方法: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结合地图说出世界及我国地震带的分布。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灾害发生时的一些求生技能。【教学重点】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发生过程。【教学难点】震级和烈度的区别;滑坡和泥石流的控制因素。【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地震灾害(结合身边实际用案例导入新课)1976 年 7 月 28 日唐山发生 7.8 级地震,唐山大地震是20 世纪十大自然灾害之一。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 8.0 级地震,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有记录最大的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 10 万平方公里。(导学问题一)地震灾害属于地质灾害,除地震灾害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灾害属于地质灾害?你能说出这些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发生过程吗?(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总结答案,并回答问题。(总结归纳)地质灾害除了地震灾害以外,还有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危害都很大,所以我们要研究学习地质灾害。(导学问题二)最主要的、影响最大、损失最大的地质灾害是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由地震引起的,那么什么是地震?地震是什么结构的?(学生活动)仔细研读课本 P20-21,总结答案,并回答问题。(总结归纳)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地震构造(如教材图 2-1-2 所示):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导学问题三)我们知道地震的破坏力一般非常强大,我们用什么来表示地震的大小?(学生活动)仔细研读课本 P21,总结答案,并回答问题。(总结归纳)地震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能量增加约 30 倍。 按震级分类为:微震(3 级以下)、破坏性地震(5 级以上)。(导学问题四)同一个地震对其影响区域的破坏程度是不是一样的?大体有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总结答案,并回答问题。(总结归纳)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叫做烈度。同一次地震,距离震中距的远近不同、地面建筑物的抗震程度不同,表现出来的烈度也就不同。也就是说同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