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 18 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考查这些虚词,不是要求考生死板地记忆,而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突破一 文言虚词的“6 大推断法”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因此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侧重于比较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此该如何辨析呢?现介绍六种常用的方法:推断法 1: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快速答题。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同时,还要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其……之谓也(乎)”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即练即悟】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 本题可采用“标志识别法”。A 项,都是判断句,所以两个“也”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判断句的标志。B 项,都是代词,其中的/他的。C 项,助词,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没有意义/是代词,他。D 项,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表并列关系。答案 A【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要拉开弓将它射下。虽然他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弈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难道是他的智慧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推断法 2: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