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 基础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⑵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重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特征 难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与宏观调控【教学方法】本课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按照新课改精神,多向学生提供新的情景和材料,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讲授新课】【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虽然文革结束了,但是对文革后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探索,还要经过一个复杂和艰苦的过程。本节我们将一起来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难探索,最终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十届三中全会1、 背景:(1)1976 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的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2)1978 年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它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用心 爱心 专心1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